4月17日发布的《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坚决制止耕地抛荒撂荒的通知》指出,2020年10月1日前,抛荒撂荒一年以上的,村集体依法依规追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并按承包合同收缴违约金;连续抛荒撂荒二年的,村集体依法依规收回承包权或经营权,并组织流转或代耕代种;连续抛荒撂荒三年以上的,村集体逐级上报至市级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将承包方代表纳入本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不良信用记录。 近年来,农业生产受到惠农政策支持,效益明显提升,农民种田积极性总体提高,各地还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耕地,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抛荒撂荒耕地仍时有发生。福州市从严整治抛荒撂荒耕地,是对保护耕地相关制度的完善,对于守住耕地这一生命线、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为何惠农政策项目多、力度大,有些耕地还会抛荒撂荒?从主观原因看,是部分农民对农业的轻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少农户家庭收入中,农业收入微乎其微,有的人不愿意种地,也不想办法流转,将耕地闲置。 一些耕地抛荒撂荒,也有客观原因。有的地块是地处偏僻、零零碎碎的山垄田,有的地块是水利设施缺乏、靠天吃白饭的望天田,生产条件差,耕作效益低,降低了农民耕作意愿。有些地方对土地流转缺乏有效的服务,种田能手、新型职业农民与外出务工农民之间缺乏沟通桥梁,土地流转不方便,由此导致部分农民即使不想种田,也没有把耕地流转出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人口众多,“米袋子”“菜篮子”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要在严惩违法侵占耕地的同时,从严整治抛荒撂荒耕地,从而充分利用有限耕地资源,多生产农产品,也防止耕地荒废久了增大被挪用的风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建立健全整治抛荒撂荒耕地法规,增加违法成本,约束抛荒撂荒耕地行为。将耕地抛荒撂荒整治作为基层组织一项重要工作,逐级落实责任,实行禁止耕地抛荒撂荒网格化管理,建立起防治抛荒撂荒耕地的长效机制。 利益具有导向作用。应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土地流转环境,提高农民务农积极性,并方便土地流转。在落实惠农政策的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着重对偏远地、低产田进行整理,使之变成连片种植、交通水利等设施完善的高产田,提高种田效率和效益,吸引种田能手、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基层组织应积极开展土地流转服务,可以为流转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成立土地流转服务公司,把农户不愿耕作的土地收集起来流转或集中经营。要摸清情况,通过走访、电话网络访问等方式,随时掌握农户耕作意愿,让不愿耕作的农户及时把耕地流转出来,避免耕地闲置。 春耕备耕季节,正是为全年农业发展开好头的关键时期。要在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的同时,加强抛荒撂荒耕地整治,努力做到地尽其利,充盈“米袋子”“菜篮子”,为疫情防控和加快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提供有力支撑。
|